《“十四五”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規劃》(全文)
農產品產地市場是在農業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和農產品專業化、區域化、規?;a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在具有較高商品率的農產品優勢產區,為快速大批量集散農產品、穩定農產品市場運行而建立的批發市場,以交易本地農產品為主,是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舉措。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果菜茶、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供應穩定,農產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渠道不斷拓寬、效率不斷提升,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逐漸加快,國家級、區域性和田頭三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產地流通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我國糧食、油料、果蔬、畜產品、水產品等農產品總產量約20億噸,絕大部分進入流通領域,全國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2.93萬億,比2015年增長24.0%。同時,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優勢產區,打造了一批優質特色農業品牌,為推進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產地市場體系初步形成。2015年《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綱要》發布以來,農產品產地市場由自發分散向規范有序轉變,由集散交易場所向復合功能平臺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為龍頭、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為節點、田頭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截至2020年底,已建設21個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帶動各地建設了一批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
產地流通主體日趨多元。“十三五”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業蓬勃發展,產銷一體化不斷融合,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各類產地流通主體快速發展。2020年,全國成交額億元以上農產品產地市場近50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9萬家,依法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224.9萬個,農業農村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348.1萬個。電子商務正成為農產品產地流通的重要推動力,2020年農村網商(店)達到1500多萬家。
市場發展環境持續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各地各部門出臺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實施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標準規范、教育培訓等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資本積極進入農產品倉儲、物流、營銷等各環節,形成了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二節 面臨挑戰
我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總體處于起步階段,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產銷能力不匹配。我國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跨季節、跨區域調節農產品供需能力不足,對產業支撐能力在各地區差異較大。從農產品產地市場成交額與農業總產值比值看,東部地區為0.35,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分別約為0.10、0.10和0.07,產業支撐能力遠落后于東部地區。
設施建設滯后。農產品產地市場交易設施簡陋,相當多的產地市場為簡易、季節性交易場所。農產品冷藏保鮮和商品化處理設施不足,產后平均損失率是發達國家的3-5倍。消防安全、場地硬化、環保衛生等設施普遍缺乏,交易環境臟、亂、差問題依然突出。
運行效率較低。農產品產地市場流通主體參差不齊、大小不一,建設標準體系不健全,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對接不緊,跨區域銜接不暢,價格發現功能發揮不足,嵌入供應鏈、融入銷售網深度廣度不夠。產地市場經營效益偏低,單位營業面積成交額平均約為1.3萬元/平方米,不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平均水平的1/3。
第三節 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為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帶來難得機遇。
政策環境拓寬發展空間。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產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資源要素向鄉村快速集聚,促進產業布局、產品流通和市場消費空間重構,集約化、專業化、精細化的農產品產地流通需求日益增長,為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市場需求激活發展潛力。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顯現,農產品消費更加集中化、多樣化、個性化,跨地區、大流通成為常態,有利于農產品產地市場在保障大中城市農產品供應的同時,進一步釋放發展潛能,更好地滿足大眾對安全、綠色、有品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
現代流通提升發展質量。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循環暢通無阻,需要農產品產地市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經營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增強供給體系對消費需求的適配性,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技革命增強發展動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綠色化裝備加速向農業和流通領域融合滲透,技術先進、管理新型、運轉高效的智慧服務方式逐步形成,為農產品產地市場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立足我國農業農村實際,優化市場布局,補齊設施短板,提升運營效率,拓展服務功能,強化發展支撐,加快建立現代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 工作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通過規劃引導,推動資源要素向農產品產地市場進一步集聚,支持具備條件的農產品產地市場做大做強。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尊重市場主體意愿,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提高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運行效率。
——堅持統籌布局,分級實施。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統籌產業基礎和區域布局,向農產品優勢產區、主導產業、脫貧地區傾斜,省部共建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地方建設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
——堅持服務產業,富裕農民。推動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相協調,促進農業生產“接二連三”,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強化為農服務,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全鏈條增值收益。
——堅持創新引領,綠色低碳。注重科技賦能,推動綠色發展,鼓勵支持產地流通技術創新,推廣應用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裝備,降低農產品產地市場單位能耗和流通損耗,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協同發展,融合高效。促進三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優化整合,推動一體化運作,引導信息互聯互通、設施協調匹配、設備共享共用,形成整體聯動效應,深度嵌入現代農業供應鏈體系。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供需適配、組織高效、暢通便捷、安全綠色、保障有力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初步形成覆蓋農產品優勢產區、銜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對接主要消費市場的農產品產地流通網絡。
——現代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圍繞糧油、果蔬、畜產品、水產品以及特色農產品,共建或認定40個左右“通達全國、世界知名”的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一批“功能完備、鏈接產銷”的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一批“減損促銷、聯農帶農”的田頭市場,推動形成現代化的三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
——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倉儲能力大幅提高,期現貨交易規范進行,應急保供機制基本建立,能夠有效應對重大事件、突發情況;冷藏保鮮設施短板基本補齊,生鮮農產品貯藏損失率降至10%以下;商品化處理設備自動化、綠色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道路硬化、環保衛生等配套設施更加完善。
——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深度融入現代物流體系,農產品產地市場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支撐兩個“三品一標”發展,依托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匯集產加銷綜合型企業和流通服務企業,打造10個行業知名展會,做強10個國家知名農業品牌。
展望2035年,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與現代流通體系相匹配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技術裝備、經營管理、服務質量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農產品產地流通環節損失率與發達國家基本持平。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農產品質量效益競爭力顯著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第三章 優化農產品產地市場空間布局
第一節 構建三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
根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國土空間規劃,立足農業產業布局,結合農產品消費區域以及交通運輸發展特點,統籌推進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在全國農產品優勢產區,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城市群消費需求,進一步完善以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為龍頭、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為節點、田頭市場為基礎的三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優化不同層級市場的空間分布和功能作用,實現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線下物流與線上營銷相結合、產地市場與城鎮流通體系相結合。
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在農產品優勢產區,由農業農村部和省級人民政府共同支持建設能夠輻射帶動本區域乃至全國優勢產業發展的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主要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全國農產品流通和城市大規模消費,提供集聚分撥、倉儲物流、產業信息、會展貿易、應急保供等服務,打造國家級農產品產銷對接和品牌培育平臺,成為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主導力量。
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在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能夠輻射帶動市場所在縣及周邊縣(農場)優勢產業發展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是引領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的“橋頭堡”,主要提供交易結算、分揀包裝、倉儲保鮮、物流配送和品牌增值等服務,成為暢通產銷渠道的農產品區域流通節點。
田頭市場。在農產品生產基地,依托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能夠輻射帶動市場所在村鎮及周邊村鎮(農場)農產品流通的小型農產品專業市場。田頭市場是農民家門口的市場,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主要提供交易、預冷、分級、包裝、暫存等服務,保持產品品質,增加產品價值,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基點。
專欄1 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培育工程 |
選擇40個農產品優勢產區,每個優勢產區培育1個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若干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一批示范性田頭市場,壯大農產品經紀人、經銷商兩只隊伍,構建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渠道,塑強一批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形成“三級產地市場帶兩支隊伍、建兩條通道、強三類品牌”的“3223”農產品產地市場流通發展模式,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持續增收。 |
第二節 明確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條件
在農產品優勢產區,遵循市場規律,尊重市場選擇,以市場自發形成的農產品產地市場為基礎,進行重點培育。
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條件。特色優勢鮮明。主營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品牌知名度,有一批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發展空間廣、潛力大。物流條件優越。交通便利、路網發達,毗鄰鐵路公路運輸干線、全國主要港口或者航空樞紐機場,有效銜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四橫四縱”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立足已建市場。完善提升已建成的特色明顯、優勢突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產地市場,必要情況下可結合產業發展、消費變化等適當整合或遷移。已成為全國性乃至全球性農產品集散交易場所的專業批發市場可不在優勢產區共建。服務功能完善。具備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主要功能,輻射帶動主營農產品產業發展,市場年交易額在30億元以上。運營管理規范。市場管理機構健全、制度完善,交易行為監管有力。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建有物流和交易信息管理平臺的優先發展。聯農帶農顯著。市場輻射帶動能力強,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入提高。脫貧地區建設條件適當放寬。
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條件。產業地位突出。產業規模位居區域前列,主營農產品生產相對集中連片、標準化水平高,產業鏈條完整,具有一批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交通運輸便利。毗鄰高速路網、鐵路場站、水運碼頭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靠近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服務管理規范。能夠充分發揮交易結算、物流集散、信息服務等功能,帶動產業發展效果明顯,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管理機構運轉有效,規章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保證。利益聯結緊密。與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各市場主體能夠平等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田頭市場建設條件。產業基礎牢固。市場所在地為主營農產品專業村鎮(農場),“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及農業產業強鎮優先布局。交通條件良好。毗鄰省道,靠近高速路網、鐵路場站、水運碼頭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為農服務突出。提供代購代銷、交易結算、商品化處理、質量速測等服務,明顯提高農戶營銷能力,實現農產品產后“存得住、運得出、賣得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年交易額500萬元以上。
第三節 統籌農產品產地市場布局
統籌考慮產業基礎、消費導向、市場潛力及交通設施等因素,按照強調“專業”、突出“優勢”的原則,聚焦糧油類、果蔬類、畜產品類、水產品類及特色農產品類中的26個重點品類布局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不限于26個品類,各地結合實際自行確定。
1.國家級糧油類產地市場。主要在玉米、水稻、小麥、大豆、馬鈴薯、雜糧雜豆、特色油料等糧經類農產品優勢產區,布局國家級玉米產地市場、國家級水稻產地市場、國家級小麥產地市場、國家級大豆產地市場、國家級馬鈴薯產地市場、國家級雜糧雜豆產地市場和國家級特色油料產地市場,建設規?;瘻\圓倉、平房倉、筒倉工作塔等大型糧油倉儲設施或窖群、大型通風庫等馬鈴薯貯藏設施,依法合規開展現貨、期貨等交易,為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國有農場、收儲企業、加工企業等提供倉儲、交易、集散、融資等服務,優化產業結構,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
2.國家級果蔬類產地市場。主要在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優勢產區,布局國家級蔬菜產地市場、國家級食用菌產地市場、國家級蘋果產地市場、國家級柑橘產地市場、國家級梨產地市場、國家級葡萄產地市場、國家級獼猴桃產地市場和國家級熱帶水果產地市場,建設大型預冷、冷藏保鮮、交易設施以及自動化、智能化初加工生產線,為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有關企業提供倉儲保鮮、加工處理、干支聯運、分撥配送和市場交易等服務,帶動產業發展,提供跨區周年供給,促進國內國際農產品流通,滿足城市大規模消費需求,提升國際競爭優勢。
3.國家級畜產品類產地市場。主要在牛、羊、禽優勢產區,布局國家級牛羊肉產地市場、國家級禽肉產地市場、國家級禽蛋產地市場,建設貯藏保鮮、市場交易、加工物流等設施,為農牧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銷商等提供倉儲保鮮、物流組織、區域分撥及金融結算、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增強市場流通能力,帶動標準化、規?;B殖、屠宰,打造優質安全綠色的品牌,提升產業化水平。
4.國家級水產品類產地市場。主要在淡水產品、海水產品優勢產區,布局國家級淡水產品產地市場和國家級海水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大型凍結、冷藏、暫養、凈化、制(貯)冰以及交易等設施,主要為漁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銷商等提供市場交易、加工處理、倉儲保鮮、物流配送、貨物集散及消殺防疫等服務,提升我國水產品流通效率,提高產品品質,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水產養殖業發展。
5.國家級特色農產品類產地市場。主要在茶葉、中藥材、花卉、桑蠶、香辛料、干果等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布局國家級茶葉產地市場、國家級中藥材產地市場、國家級鮮切花產地市場、國家級桑蠶產地市場、國家級香辛料產地市場和國家級干果產地市場,建設特色農產品交易、倉儲、商品化處理、裝卸包裝等設施設備,積極推廣現代交易方式,為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有關企業提供交易平臺、流通渠道、物流組織、配送分銷等一體化的現代供應鏈服務,帶動特色農產品區域化、規范化、綠色化生產,培育一批品牌產品,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6.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各地依據農產品優勢產區,結合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布局以及區域人口分布、消費能力等因素,統籌規劃建設一批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在本地農產品生產集中度高、集散基礎好、生產組織化強、商品化處理需求多的村鎮,規劃發展一批田頭市場。
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重點區域布局 | |||
第四章 補齊農產品產地市場設施短板
第一節 提升交易服務水平
全面升級交易設施。改變露天交易、占道經營、簡易廳棚的現狀,建設分區清晰、環境整潔、使用安全、綠色節能的交易及結算場所。支持有條件的市場根據交易需要,建設農產品拍賣廳、電子交易中心或大數據中心。鼓勵采用具備數據存儲、傳輸及交易票據打印功能的電子稱量設備。
豐富市場交易方式。引導市場內經銷商轉變交易習慣,規范農產品期現貨交易行為,促進索證索票和購銷臺賬電子化。積極推進公平交易,有條件的農產品產地市場依法依規豐富現貨交易方式。鼓勵發展線上線下融合互通的高效農產品交易。
第二節 提高倉儲物流能力
加快倉儲設施建設。根據經營農產品種類和規模,充分利用現有倉儲設施,按照適度超前原則,高起點高標準規劃新建或改擴建糧油自動通風筒倉、果蔬精準控溫保鮮庫、畜產品和水產品高效節能冷藏庫等倉儲設施。配備標準托盤、立體貨架、自動傳輸、裝卸提升、吊裝搬運等設備,建立協調統一、信息共享、上下聯動的管理系統。
完善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專區或車間,結合市場主營產品特點,安裝預冷、清洗、分級、打蠟、包裝等果蔬商品化處理設備,以及冷卻、分等、分割、凍結等肉類和水產品初加工設備,鼓勵配備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經濟實用的農產品加工生產線,最大限度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支持有條件的市場建設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提高規?;?、標準化加工配送能力,將更多增值收益留在產地。
健全產地冷鏈物流體系。鼓勵農產品產地市場加強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中西部地區重點提高冷藏保鮮能力,東部地區著重提升冷鏈物流設施技術裝備水平和運行效率。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冷鏈運輸,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鼓勵國家級、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加強冷藏保鮮設施共建共享。
專欄2 農產品產地市場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 |
在農產品優勢產區,與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行動和農產品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等加強銜接,鼓勵支持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建設規模適度的分選、預冷、冷藏、冷凍等設施設備,開展產后處理、源頭保鮮、產地貯藏、市場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務,提高產地冷鏈物流規?;?、集約化、組織化、網絡化水平。 |
第三節 健全配套服務設施
強化市場公用工程建設。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內交通道路和停車場硬化建設,減少人流、車流交匯帶來的安全風險。建設暢通可靠的給排水系統,接入安全穩定的電力線路,滿足用水用電需求。完善消防安全設施建設。
加強污染物綜合處理。建設有機廢棄物處理站,加強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鼓勵有條件的市場采用微生物氣化等技術,實現易腐有機垃圾減量化、資源化。集中建設污水收集、輸送和處理設施,避免污水直接排放。鼓勵市場周邊建設防噪降噪設施,強化車輛管控,減少市場噪聲污染。
推進市場信息化建設。鼓勵國家級、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立完善倉儲、物流、配送、資產、信息及供應鏈管理等ERP系統,實現市場人、財、物、車輛集成化管理。配備信息獲取、計算、分析和發布設施設備,構建農產品產地市場信息監測系統。
第五章 提升農產品產地市場運營效率
第一節 促進集群式發展
加快三級市場聯動發展。支持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與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田頭市場,通過股份合作、委托經營等多種方式,增強業務聯動,促進農產品產地市場集群式發展。引導倉儲保鮮、商品化處理和物流配送等流通資源集聚,促進農產品產地市場聯建聯營、融合互用、上下游有機鏈接,提升流通組織發展水平和服務效能。鼓勵成立農產品產地市場協會,推動市場有序競爭、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補。
加強跨區域協同發展。鼓勵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打破地域界限,建設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形成網絡化布局、集團化經營。引導各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通過平臺對接、資源共享等方式,打造優勢互補、利益一致的市場共同體,開展符合產業鏈、供應鏈要求的流通和配送服務,促進產品空間對接和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產銷市場融合發展。鼓勵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電子商務、配貨配送、連鎖門店,引導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經銷商開展攤位共享、代購代銷等合作,推動農產品產地直供與銷地直采雙向融合。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共同配送,推進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設施設備共享共用、網絡互聯互通,提供日用消費品、農資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服務。
第二節 加快融入現代供應鏈體系
提高農業生產組織效率。發揮農產品產地市場在供應鏈中的關鍵作用,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國有農場等主體,發展種養加、產供銷和內外貿聯動的現代農業。構建產銷協同機制,實時共享生產、需求、庫存和流通信息,實現按需組織生產,合理安排倉儲物流。
提升產地流通服務水平。應用供應鏈理念和技術,改造提升農產品產地市場,培育形成新型供應鏈服務平臺。推動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整合資源,拓展質量管理、追蹤服務、金融支持、品牌培育等功能,提供采購執行、分撥物流、信息處理、融資結算等服務,建立與中間渠道、消費終端經營主體緊密合作機制,構建采購、分銷、倉儲、配送統一體系。
增強質量安全追溯能力。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引導生產主體在自控自檢的基礎上開具使用,推動經銷商驗證采購。鼓勵農產品產地市場建立基于供應鏈的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逐步構建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全鏈條可追溯體系。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產地市場建立信息化準入準出管理系統,并與農業農村部門農產品追溯平臺對接,定期開展信息比對與查驗。
專欄3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
充分利用田頭市場,合理規劃和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服務站點,開展農產品分等分級、預冷倉儲、裝卸包裝等服務。在國家級、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改造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能力的農產品集配中心,作為農產品出村進城樞紐,配備預冷、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等冷鏈物流設施設備,集中實現網銷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品控分揀、打包配送、統配統送等功能。 |
第三節 主動嵌入國際消費市場
培育國際市場競爭優勢。鼓勵農產品產地市場加強與貿易企業、出口企業發展戰略合作,積極開展跨境物流,開拓農產品對外貿易業務。打造一批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構建國內農產品抱團出海、國外農產品批量進口的高效樞紐平臺,促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
融入國際農產品物流通道。鼓勵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開展國際物流業務,完善鐵路專用線、水運港口、多式聯運轉運、通關保稅等配套設施,對接國家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及中歐班列、水路航道等運力資源。支持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開展海外倉、分銷網絡建設,開展或參與“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或銷售終端建設。
提高國際貿易服務能力。深化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合作,將農產品貿易政策引入市場落地實施,為農產品進出口企業提供貿易便利化、國際認證等服務。參與國際標準研編,推進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標準對接,推動內外貿農產品“同線同質同標”。
第六章 拓展農產品產地市場多種功能
第一節 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引導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鼓勵農產品產地市場向生產端延伸,建立生產示范性基地,帶動生產主體適應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變化,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發揮農產品產地市場信息集聚、需求反饋、產銷對接的作用,帶動發展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產業集群、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產業融合集聚發展。實施農產品產地市場融合發展行動,建立以農產品產地市場為依托、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支撐、廣大農戶參與的農產品供應集散平臺,促進農產品倉儲物流、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集聚發展。拓展農產品產地市場功能,帶動企業就近發展中央廚房、主食加工、凈菜加工等業務,實現生產、加工與物流配送高效對接,降低經營成本。
打造鄉村文化傳承載體。深入挖掘農產品產地市場文化傳承功能,鼓勵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產業展覽館、博物館、民俗街、文化長廊,發展農事體驗、科普教育、觀光游覽、美食品鑒等業態,開發“后備箱”“伴手禮”等特色產品。結合中國農民豐收節及傳統農事節慶,舉辦展示展銷、趣味比賽、文化研學等活動,弘揚傳承中華農耕文明。
第二節 挖掘市場服務新潛力
發展產地流通新模式。聚集技術、人才等資源,發展農產品電商、宅配、前置倉、產地倉等新興流通業態,促進行業上下游緊密銜接。創新發展“產地市場+種養”“產地市場+食品加工”“產地市場+直銷配送”“產地市場+新零售”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產地市場綜合競爭優勢和規模經濟效應。
建立全產業鏈服務新平臺。適應現代農業生產規?;?、標準化發展趨勢,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拓展農資供應、農機銷售及維修等業務。結合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供農技推廣、農機作業、代耕代種、烘干倉儲、市場營銷等社會化服務。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產地市場,加強信息信用管理,推動金融機構開展農業保險、信貸等服務。
提升農業品牌新價值。引導農產品產地市場實施品牌戰略,發揮平臺渠道優勢,打造企業品牌。依托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塑強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孵化一批農業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創新品牌營銷管理,發展體驗式、網絡化營銷方式,設立銷售專館專區專柜,建立健全品牌保護機制,促進品牌農產品消費。
專欄4 農業品牌提升工程 |
1.農產品產地市場品牌提升計劃。支持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對標國際企業,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加強技術與管理創新,加大自主品牌發展,持續提升消費環境、流通方式和市場服務水平,打造10個具有較強知名度的企業品牌。 2.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聚焦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按照“精品化、特色化、國際化”原則,打造一批能夠代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成就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帶動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協同發展。 3.農業品牌營銷拓展行動。鼓勵農產品產地市場發揮平臺和渠道優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組織開展全國性和區域性農業品牌營銷推介活動,帶動參加國內外知名展會和節慶活動,建立創意園、體驗館、文化館,組織開展貿易展示、公益活動、文化交流,提高營銷推廣效率。 |
第三節 提高農產品應急保供能力
統籌推進應急保供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產地市場應急保供功能,打造應急儲備關鍵節點和應急轉運主要渠道相結合的農產品應急保供體系。加強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儲備轉運設施建設,促進相互匹配和有機銜接,提高緊急調運能力。蔬菜產地市場重點加強保鮮庫、通風庫等設施建設,畜產品、水產品產地市場重點加強冷凍庫、冷藏車等設施設備配置。
建立健全應急保供機制。加強應急預案管理,促進應急信息共享共用,形成“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長效運行機制。結合城市群分布,分區域建立應急保供市場名錄,分產品做好產銷應急對接機制。鼓勵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建立應急保供生產基地,積極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墾企業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用,加強與國家儲備體系對接,強化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型商超企業以及銷地批發市場合作,提升跨區域、大規模調運的組織能力。
專欄5 “菜籃子”產品應急保供能力提升行動 |
面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城市群,以“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為抓手,引導各大中城市建立健全應急保供機制,將一批國家級、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確定為“菜籃子”產品保供主體,對接“菜籃子”產品應急保供生產基地、銷地批發市場、大型商超企業,確保重要節點、重大事件、突發情況“菜籃子”產品穩定供應,真正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
第七章 構建農產品產地市場支撐體系
第一節 培育充滿活力的產地流通主體
提高生產主體營銷能力。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學歷提升行動,提高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銷對接能力。加強農村經紀人培育,引導經紀人向規范化、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合作,組建流通協會、產銷聯盟或產銷集團,形成集中流通、集約營銷的格局。
提升經銷商市場競爭力。規范市場內個體工商戶經營行為,做好登記注冊和財務管理,逐步向現代企業法人轉變。推動經銷企業建立“產權清晰、行為規范、運營高效”的現代企業制度,做精做專服務。鼓勵經銷企業通過兼并、聯盟、合作等方式,擴大產后加工、倉儲物流、城鄉配送等服務范圍。引導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參與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為農產品產地流通注入“新鮮血液”。
專欄6 農產品產地流通主體培育行動 |
依托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學歷提升行動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項目支持,加強農產品產地流通主體培育,實施“千名經銷商、萬名經紀人”農產品產地流通主體培育行動,打造一支懂市場、會經營、善營銷、創品牌的農產品產地流通專業隊伍,形成一批農產品產地市場流通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聯農帶農為農服務,推進資源共享、信息互聯、標準協同等機制建設。 |
第二節 強化創新實用的技術人才保障
加強產地流通技術研發推廣。支持各類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有關企業開展農產品產地流通技術裝備研究創制、聯合攻關和推廣應用。推動國家級農產品流通學科群建設,建設一批農業農村部農產品流通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推動增補一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產品流通崗位科學家。鼓勵科研機構與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設立產學研相結合的農產品流通創新中心、市場研究中心或創新聯盟,開展共性技術研究推廣和人才培訓。
建設產地流通人才隊伍。通過引進、教育、培訓等多種方式,建立一支由創新型、技術型、實用型人才構成的多層次農產品產地流通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制度,推動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農業技能人才評價向農產品流通領域傾斜。鼓勵各類農業高等院校提升物流學科建設水平,加強農業產業、商貿流通復合型人才培養。
第三節 打造權威精準的信息服務窗口
健全產地流通信息監測體系。研究制定反映農產品產地流通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監測指標體系。加強與發展改革、統計、商務、市場監管等部門以及有關行業協會協調聯動,建立暢通高效的信息交換機制。完善農業農村部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建設,開展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情況監測試點,掌握農產品產地市場流通品類、數量、價格等情況。
增強產地市場信息服務能力。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信息采集、分析,建立信息發布長效機制,充分利用網站、電子顯示屏以及新媒體平臺等載體,及時準確傳遞生產、供求、價格等方面的信息。鼓勵支持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應用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新技術,研判全球進出口貿易發展趨勢,編制主營農產品產地價格、行業景氣等指數,逐步成為主營農產品價格形成中心。
第四節 構建務實有效的標準規范體系
完善產地市場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現行標準評估復審,提高現行標準規范的系統性和有效性。按照先進實用、統一協調、綠色智能原則,制修訂一批農產品產地市場設施工程、工藝技術、管理服務等標準,引導對接國際標準,逐步形成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為補充,團體標準、地方標準及企業標準相配套的農產品產地市場標準體系。
加強產地市場標準宣貫推廣。用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大力開展標準宣傳、解讀、培訓等工作。建立政府引導、行業協會推動、生產經營主體示范應用的標準實施推廣機制,結合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建設和農產品產地市場標準化提升行動,深入開展標準示范推廣,提升農產品產地市場標準化水平。
專欄7 農產品產地市場標準化提升行動 |
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立足我國產業發展基礎,制修訂一批重點農產品產地市場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加強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推動各地研編農產品產地市場地方標準,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制定一批企業標準,鼓勵有推廣價值的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上升為國家或行業標準。選擇10個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開展標準化基地建設,全面全程應用先進實用的農產品產地流通標準。 |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完善“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投入”的工作推進機制。農業農村部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指導,統籌推進工作。各?。ㄗ灾螀^、直轄市)系統推進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開展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共建與認定、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建設工作,編制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加大支持力度。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國有農場、農業企業、批發市場等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形成高位推動、上下聯動、多方共建的良好局面。
第二節 加大政策扶持
增加建設投入。建立健全事權、責權相適應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鼓勵各地充分利用土地出讓收益、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積極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集中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的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區域。將符合條件的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
強化金融支持。鼓勵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在業務范圍內對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予以支持。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積極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指導各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加強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對符合條件的農產品產地市場積極提供擔保業務。
完善用地政策。完善農產品產地市場用地規劃,促進農產品產地市場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銜接,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保障。農產品產地市場內與農業生產直接關聯的分揀包裝、保鮮存儲等設施用地納入農業設施用地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廢棄閑置房屋等可依法依規通過入股、租賃等方式用于農產品產地市場的倉儲物流、交易廳棚等設施建設。
第三節 創新建管機制
堅持以社會投入為主,各級政府結合實際對農產品產地市場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支持。探索政府投入、授權經營,企業投入、自主經營,聯合投入、企業經營,集體投入、企業經營等多種模式。建立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統籌規劃、設施共建、服務共享、實施評估機制,定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調研指導、總結調度和效果評價,引導農產品產地市場完善建設和運營管理。制定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管理辦法,監測評估運營情況,實行“跟蹤評價、有進有退”的動態管理機制。
第四節 優化發展環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通過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式提升運營水平。規范農產品產地市場的經營行為,加大對不符合強制性標準、不遵守操作規范等行為的懲處力度,堅決禁止亂收費、強買強賣等行為。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加大對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摻雜摻假等行為的整治力度,依法依規將相關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加大失信懲戒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廣西農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備15005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