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通過現場會議和直播平臺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和《2022全球糧食政策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報告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繼續聚焦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從成本收益和全要素生產率視角剖析了中國油料作物競爭力;圍繞產業熱點,全面研判了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自然災害、病蟲害及國際糧價上漲等風險挑戰,并在模型預測基礎上探討了禽肉消費倍增計劃、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應對舉措。
報告指出,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事件、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造成全球糧食供應不均衡加劇,糧食安全風險陡增。中國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稻谷、小麥和玉米繼續增產,糧食總產量達到1.37萬億斤。生豬產能恢復超預期,豬肉價格高位回落。大豆生產降幅明顯,棉花和糖料作物產量下降。蔬果供應穩定,熱帶高價值水果進口增幅明顯。2022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棉油糖果蔬生產穩中向好,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
報告認為,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灌溉的普及等,中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農業自然災害成災率不斷下降,已基本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2003年之后,農作物受災和成災面積呈現出明顯的波動下滑態勢,近兩年受災率保持在12%以下,成災率保持在5%以下。報告模擬發現,成災率比基準水平提高15%的情景下,三大主糧自給率由94.2%降至89.6%,其中稻谷、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分別降為96.8%、87.5%和85.4%。
報告認為,隨著中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不斷升級,防治策略不斷完善,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持續下降,糧食產量實際損失率不斷下降,“十三五”期間,病蟲害造成糧食實際產量損失占全年糧食總產的2.16%至2.59%。報告模擬發現,高風險、低防控(即傳統化學防控)情景下,三大糧食產量損失可達2978萬噸,實際損失率為4.79%;高風險、高防控(即綜合“科學植保+綠色植保+智慧植?!贝胧?)情景下,三大糧食產量損失為1253萬噸,實際損失率為2.01%。若實施轉基因抗蟲玉米產業化推廣應用,玉米可增產2255萬噸至2469萬噸,相當于2021年玉米總產量的8%至9%,基本可以替代去年玉米進口量,而且可使病蟲害實際損失率下降1.2%,有效減少殺蟲劑用量60%。
報告認為,得益于中國“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觀,當前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口糧影響較小,對飼料糧供給具有一定沖擊。報告發現,2010年以來中國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自給率均值分別為99.3%、98.4%、97.4%和16.7%,國內外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聯動系數分別為0.15、0.37、0.63和0.92,表明自給率越高,國內外糧食價格的聯動性越弱。報告模擬發現,國際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價格分別上漲50%,將導致中國消費者福利分別減少502億元、753億元、2259億元和4887億元,表明自給率越高,國際糧價上漲時,消費者福利受損越小。
報告認為,可從生產、消費和貿易三個方面發力,提高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韌性。一是加速推進肉類消費向健康營養低碳方向轉型,改善居民肉類消費結構,減輕飼料糧供給壓力,促進農業減排。二是加速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生物育種技術,提高大豆自給率,降低對外依存度,增強飼料糧安全。三是加速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倒逼國內優勢農產品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
報告認為,中國肉類消費已進入到結構轉型期,禽肉消費占比不斷提高,白肉替代紅肉逐漸成為一種消費趨勢,世界范圍內,2016年禽肉消費超過豬肉成為第一大肉類消費,2014年以來,中國禽肉消費占比從20.1%上升到2021年的27%,豬肉消費占比下降,禽肉消費更有利于健康,而且有利于節糧和環保,禽肉替代豬肉是順勢而為。報告模擬發現,如果肉類生產總量保持不變,禽肉產能增加一倍,替代相應豬肉產能,將節約2786萬噸飼料糧,減少約729萬噸的農業碳排放;如果牛羊肉生產保持目前水平不變,禽肉倍增滿足肉類消費需求增長,并替代部分豬肉,2030年將減少3076萬噸碳排放,并節約飼料糧1474萬噸。
上一主題: 【產業解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特點
下一主題: 【聚焦新賽道】預制菜:有標準才能走得更遠
Powered By phpok.com Design by liu ? 2015 廣西農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 ,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備15005103號